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0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林业   216篇
农学   229篇
基础科学   88篇
  180篇
综合类   1106篇
农作物   178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258篇
园艺   154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通过施用不同药肥,研究其对香瓜根际线虫数量、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噻唑磷颗粒剂、复合芽孢杆菌水剂+氨基酸、复合芽孢杆菌水剂、石灰氮、木霉菌能降低盆栽香瓜根际土壤线虫总数、植物寄生性、杂食性线虫、食真菌类线虫、捕食类线虫,其中对杂食性线虫的影响最大。从不同药肥处理对根结线虫数量的影响和防效来看,复合芽孢杆+氨基酸处理和阿维?噻唑磷、石灰氮处理均取得不错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为58.34%~100%,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复合芽孢杆+氨基酸具有更广阔的应用  相似文献   
42.
为明确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归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5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采用以对照品种的生育日数为参照标准和以品种的活动积温为划分标准两种方法,于2013和2014年对95份新近选育的吉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吉育系列品种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组之间,居MGⅡ组的品种最多,MGⅢ组的品种最少。有89份参试材料按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一致,占参试材料的93.7%;有6份参试材料的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不在同一组内,占参试材料的6.3%。通过比较各生育期组品种在R1、R7和R8期的持续天数表现,验证了生育期组划分的正确性。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发现,适宜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早熟、中早熟大豆品种主要归属于MG0和MGⅠ组,中熟、中晚熟品种主要归属于MGⅡ。此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系统和实现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3.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生态区,克山是东北北部重要产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克山地区的表现,研究其在克山的潜在育种意义。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平均表现为全生育期133 d(103.8~157.0 d)、蛋白质含量39.69%(35.6%~44.38%)、油脂含量20.58%(17.47%~22.84%)、蛋脂总量60.27%(54.00%~63.97%)、百粒重17.61 g(6.13~28.17 g)、株高约96 cm(54.92~146.8 cm)、主茎19节(11.23~25.83)、分枝2.75个(0.22~7.63)、倒伏2级左右(1.00~4.00);(2)当地适合熟期组为MG 0和MG I,各性状的平均值与群体平均相近,其它熟期组在当地的表现与之不同。MG 000和MG 00的生育天数集中在110~120 d,比当地无霜期早约10~20 d,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品质性状表现则略优于MG 0和MG I,特别是油脂含量和蛋脂总量分别高约1%、1.5%;株高、节数均低于MG 0和MG I,分别低约10~40 cm、2~8节。MG II的生育天数在当地高达150 d,不能稳定正常成熟,不适合当地种植;品质性状表现低于当地品种水平,特别是蛋白质、蛋脂总量均低约2%,油脂低约0.5%;而株高、节数高于当地品种,分别高约10 cm、2节,倒伏程度则高达3级。MG III在克山不能正常成熟,导致其它性状表达不正常,生长量和倒伏度增加;(3)根据各农艺品质性状在克山表现的遗传进度估计,虽然油脂和蛋白质含量相对小些,但均有一定的改良潜力。克山地区利用东北大豆资源育成了许多适于东北北部的优异品种,体现了东北种质的重要作用。根据当地品种的表现,从供试的东北资源中提出了各农艺、品质性状改良可用的亲本品种名单,供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随着美丽中国建设和三大攻坚战等战略的推进,旅游生态环境成为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影响及其环境规制作用,促进旅游节能减排。【方法】本文以两型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构建关于旅游产业评价的集成指标体系,采用重心模型和回归模型计量方法,探究旅游产业和雾霾污染发展轨迹,考察旅游产业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空间动态关联性,分析雾霾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程度,检验雾霾污染与其他自变量交互作用下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要素,最后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进一步讨论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1)旅游产业重心偏移方向由长沙向衡阳方向移动,雾霾重心偏移方向在常德和株洲两地之间往返,无显著移动规律,旅游产业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动态关联性,且两者之间存在反向抑制作用。2)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影响,就研究区域而言,增加1%的雾霾污染会减少3.3%的旅游产业发展,且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人数和环境规制。3)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发现雾霾污染随着环境规制类型的不同而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无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指数为0.8%,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显著;宽松型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为0.2%,影响程度略小;严密型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为0.1%,影响性最小。【结论】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但政府环境政策可有效缓解雾霾污染,因此在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45.
为得到对番茄晚疫病原菌有更好抑制作用的生物药剂,对15种中药进行筛选,并进行配伍抑菌研究,得出最佳三配伍抑菌组合为青蒿∶五味子∶乌梅=1∶4∶1,抑菌圈直径达到了56 mm,最佳配伍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2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5 mg/mL,对生长曲线的抑制作用明显。将该中药配伍液稀释500~1 000倍时,其抑菌率明显高于典型化学抑菌剂。  相似文献   
46.
卢中科    李敏    丁贵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151-158
为了解不同外生菌根真菌的抗旱能力及机制,筛选具有较强抗旱性的优良菌株。选取琥珀乳牛肝菌(sp)、粘盖乳牛肝菌(sb)、橙黄硬皮马勃(sc)3种外生菌根真菌,采用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2种方式,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3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及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EG-6000浓度下,sb菌丝生长速率一致,sp在0~21 d的菌丝生长速率较高,sc则在14~28 d才呈现速生期;轻度干旱胁迫(PEG-6000浓度为10%~20%)有利于sb和sp生物量的积累,增加sb对H+的分泌,并提高sb的SOD活性,降低sb的MDA含量,而sc的生长则受到PEG-6000的抑制;在PEG-6000处理下,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形态出现了不同程度损伤,随PEG-6000浓度升高菌丝形态损伤进一步加重,但sb菌丝形态结构完整度高于sp与sc。因此,轻度干旱胁迫利于sb的生长,3种外生菌根真菌抗旱性强弱为:sb>sp>sc。本研究结果可为外生菌根真菌抗旱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抗旱菌种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本文针对黑木耳袋料栽培工艺中的困菌出耳技术误区进行了剖析,分析了该误区现状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科学袋栽黑木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为检测鸡饲料和鸡粪中雌激素,优化其微生物降解条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蛋鸡饲料和鸡粪中的雌激素,利用11种高效降解雌激素的单一菌株和等体积混合得到的菌群开展雌激素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只有蛋鸡鸡粪中含有雌二醇(E2),含量为230 ng·g-1。微生物菌群的降解率高于单一菌株,在27℃下,10 d内能够降解76%的E2。研究表明,蛋鸡鸡粪中有雌激素存在,微生物菌群对雌激素的降解率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49.
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揭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铁离子的变化。田间实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秸秆1/3还田(S1)、秸秆2/3还田(S2)、秸秆全部还田(S3)。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粒径、铁离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检测分析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总有机碳(TOC)、2mm与2.00~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态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均随还田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且不同处理增加量不同,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这些有机碳的含量(P0.05)。各处理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与烷氧基碳为主,其次是芳香碳与羰基碳,秸秆还田增加了烷氧基碳、羰基碳(易分解碳组分)含量,降低了烷基碳和芳香碳(难分解碳组分)含量,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烷氧基碳含量(P0.05)而显著降低了芳香碳含量(P0.05)。与CK相比,S2、S3处理也显著降低了有机碳的芳香度、疏水碳/亲水碳、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P0.05),而对脂族碳/芳香碳影响不明显。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2.00 mm团聚体组分,增加了2.00~0.25 mm组分,而降低了0.25~0.053 mm组分和显著降低了0.053 mm组分(P0.05)。秸秆还田对土壤游离铁、活性铁、螯合铁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碳官能团组成与土壤因子间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OC、MBC含量、团聚体组分、铁离子的改变是导致不同处理间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由于短期秸秆还田增加了活性有机碳含量、易分解有机碳组分,减少了难分解有机碳组分,降低了微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改变了微生物活性和铁离子络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可能导致麦玉复种系统土壤碳排放水平的增加。  相似文献   
50.
  1. Coastal cetaceans in Southeast Asia are poorly studied and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anthropogenic threats, especially in intensive fishing grounds.
  2.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cetaceans in the productive coastal waters of Matang, Perak, Malaysia, boat‐based line transect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2013 and 2016.
  3. The Irrawaddy dolphin (Orcaella brevirostris) was most frequently encountered at 3.87 sightings per 100 km, followed by the Indo‐Pacific finless porpoise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t 1.72 sightings per 100 km, and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at 0.66 sightings per 100 km.
  4. The mean group size was largest for humpback dolphins (8.4 individuals), followed by Irrawaddy dolphins (6.4 individuals), and finless porpoises (2.8 individuals).
  5. Humpback dolphins exhibited a clustered distribution concentrated mainly in shallow estuarine waters (<10 m deep and <5 km from river mouths), whereas Irrawaddy dolphins were mo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farther coastal waters (<15 m deep and <15 km from river mouths), and finless porpoises were mostly found farthest from the shore in coastal waters (10–25 m deep and >15 km from river mouths).
  6.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cetaceans overlapped minimally, and this is likely to reflect the distribution of preferred prey resources, species interactions, and their 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species dominance.
  7. The results from our study serve as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conservation, and habitat management of these vulnerable and endangered coastal cetaceans. Conservation actions are recommended for the Matang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